1.我国城市停车问题对策
根据以前的分析,我国城市停车问题的对策,应建立在以下几个条件基础上:
(1)城市停车问题的解决方法,应建立在服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平等对待各阶层车辆及市场经济带来的市民可移动能力增强的基础之上。
(2)城市停车问题的解决,应估计到未来几十年间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大量农村人口逬入城市后,对整个城市交通压力增加的情况。
(3)城市私人小轿车已成为新的城市消费热点,对之引起的域市交通用地面积不足问题, 应极早着手,本着在不过分降低域市交通效率基础上,尽可能为小汽车提供方便的原则,着手制定城市交通及停车的解决方案。
(4)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可利用国土面积相对较少,有的城市生态条件脆弱,因此,在各地着手制定停车对策时,应充分考虑用地、环境的先天限制程度,以便使停车解决方案更有针对性。
2.解决城市停车问题流程
建立在以上几个条件之上,一个城市解决停车问题的工作流程如图所示。
图中所包含的停车问题研究思路是:
①通过对现状停车供应及需求情况调查,发现停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②通过对城市化、城市分区规划的研究、分析未来年的人口、产业分布及其对交通的需求。
③对未来年停车需求进行预测(常用的方法有基于用地条件基础上的产生率法,基于汽车保有量预测基础上的用地需求法,基于0D流分析技术上的发生吸引量法等)④对比各方面的预测结果、用地可能性,制定城市交通发展的战略及各区域发展模式。由于许多城市老城区用地狭窄,城市重建投入巨大,因此一般会选择在老市区有限度地发展小汽车交通,在郊区用地条件许可情况下,建立若干适合汽车交通的城市小区的模式,因此,应在不同的交通小区采取不同的交通模式。
⑤城市应当是一个联系便捷、交流频繁的经济体,对其各部分的交通联系必须富有效率。 尽管各部位采取的交通模式会有所不同,但整体连结、各交通模型的衔接却十分重要。因此,作为交通战略的重要表现结果,应对这些衔接点、衔接方式高度重视,应重点研究。而在交通衔接点上,一般在需要小汽车进入市区换乘市区公交系统时,修建必要的规模较大的停车设施。
⑥在不同的交通模式小区内,应根据所选用的交通模式及需求、供应情况,确定不同的用 地指标,设置停车设施。
⑦依据停车场供需情况、静态交通与动态交通平衡需要,制定管理的法律、政策及具体办法。
⑧通过经常性的运营效果评估确定对停车设施设置、管理的方案,并及时更新。
3.—个典型城市停车问题研究
按照以上思想,一个典型的如图所示的城市停车战略、设施设罝、管理系统应按以下原则配置:
(1)老城区
由于是历史悠久的古城区,是保护区,拆除重建不可行,因此,应采取公交优先、适当考虑 小汽车停车的战略。在停车设施布置上,不宜过分影响车辆流动,应在本着服务更多人的原则之下,在动态交通不太受影响地带设置路边停车,考虑能否在路外设置经营性停车场。在管理上,应采用最卨收费水平平衡老城区内的交通水平,并要加强管理。
(2)已建成区
这一区域主要指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兴建的城市建成区。用地较老城区相对宽松,为此,可为小汽车使用者提供更好条件,应在保证公交系统联系便捷基础之上,提供更高的便于小汽车交通的硬件设施,可实行收费制度,但收费标准要比老城区低,以诱导出行者在这一带换乘公交,减轻老城区交通压力。停车管理不能放松。
(3)新建区
这一带可以选择适当地域,兴建起愿意享受汽车文明,并愿意为之带来的基础设施投资投入的社会阶层,建立起最高停车用地比例的用地格局,鼓励自建泊位,实行最低的收费标准,停 车也应进行管理。同时应保持公交可达性,及各方面条件的高质量。
(4)外围组团
对新建外围组团,应及早进行功能分配,视其将来接收居民及产业特点,选用合适的公交联系方式,及与上述老城区,已建成区或新建区类似的停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