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汽车交通最发达的国家,号称“轮子上的国家”,到1998年,汽车保有量已达 1.8人/辆,成年人几乎人人有车。停放车与汽车化、经济发展相伴而生,因此,研究美国对于 明确在宽松管制下停放车需求特点十分有必要。
美国汽车化、停车场发展中的主要事件如表所示。从该表中可见到停放车管理方面的若干历史变迁。
美国汽车化及停车发展大事记
年份 | 人均GDP (亿美元) | 汽车化与停车发展状态 | 汽车普及率 (辆/千人) |
1910年前 | 汽车为富有阶层高档消费物 | ||
1910年 | Ford's Model T为中产阶级服务车型推出 | ||
1912年 | Chicago建议设市政停车场 | ||
1915年 | 398 | 早晚高峰路内停车占去Washington.D.C30%街道用地.车速降为6mile/h | 24.8 |
1916年 | 473 | Freehold, New Jersey设0.5acre收费停车场,提出车位平行间隔6inches停放,路段30min限时停放 | 35.5 |
1917年 | 585 | Detroit设置收费停车场,是开始组织停车的里程碑 | 49.6 |
1920年 | 860 | 市中心市场演变为郊区超市 | 86.8 |
1923年 | 760 | 路外停车场出现 | 134.9 |
1925年 | 804 | Street Traffic Control指出“任何可信的街道通行能力增加都不会减少交通密度”提出对车辆停放要进行管理 | 173.3 |
1926年 | 826 | 提出建自用车库.中产阶级倡导自己开车 | 189.1 |
1927年 | 707 | 修建地下停车场(参议院) | 195.7 |
1929年 | 847 | 室内车库出现.Archhectural Record指出“停车场规划是城市规划中最麻烦的规划之一” | 219.3 |
1935年 | 停车计时表出现 | ||
20世纪40年代 | 二战结束后,劳动阶层进入车辆所有者行列 | ||
20世纪50年代 | 1878(1950年) | 市中心购物设施向郊区迁移,1957年Parking指出“街道是用来出行的, 基本政策应使所有街道用来提供交通的自由移动而不是停车”,房屋要自备车库 | |
20世纪60年代 | 2788(1960年) | 大置对汽车化的投入,使行人、公共运输系统变坏 | |
20世纪70年代 | 4778(1970年)11891(1980年) | 1972~1980年中小城市停车用地增加5倍:同期小城镇增加12倍,其市中心区的30%~40%用地为停车。停车问题不再是为车辆提供足够泊位,而是如何将停车用地收回。 | |
20世纪80年代 | 18430 (1989 年) | 停车用地隐蔽化、立体化、地下化、美化 | 765(1989年) |
2.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岛国,由本岛及54个小岛组成,土地资源十分有限,,面积620km2,发展水平 很高,从购置车辆、支付汽车运行成本的能力而言,新加坡人具有很大的潜力。但国土资源有 限,制约宥人人拥有小汽车的可能性。为此,新加坡通过对汽车容S、环境容M的分析,确定了中心城市及外围的最大汽车容纳量,采取每月拍卖执照权的办法使整个社会的汽车保有量得以控制——不同类型牌照容许不同程度的使用.而且价格相差很大。与此同时,在城市中心区周围设置一系列收费站,每辆车必须视其所选用的道路、开车时间及当天污染情况进行交费。 这样一来,交通拥堵,停车设施短缺不复存在,而且可以节省投资,并有所收益。在这一政策实施下,新加坡250万人口仅有机动车48万辆,其中私人小汽车20万辆。尽管市中心区道路较狭窄,但交通十分通畅。
3.日本
日本平均每3人拥有一辆小汽车。尽管人口众多而国土狭小,日本对小汽车购置并无特别限制。在交通政策上,为了提高城市带的效率,减少交通压力和环境污染,兴建了方便快速 的轨道交通系统与公交系统,轨道交通承担了城市客运的60%,以诱导人们采用公共交通方式上班。停车管理方面,国家有配建停车位的规定,并是世界上惟一规定买车自备停车位的国 家。另外,国家在道路、公园或学校等处附建公共停车场,在建筑物附近停车空间附设私下停车场。尽管如此,东京市的停车位仍非常昂贵,路边违章停车随处可见,每天约有2.2万辆车违章停放。日本十分重视综合换乘枢纽的建设,有效地将公交、汽车停车、自行车停车和商店布局组织在一起,缩短换乘时间。
4.中国香港
香港总面积1070km2,人口600多万人。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土地使用高密度、多中心和多用途,导致了道路空间的有限及交通需求的高度集中、非单向性和长期性,使之成为交通密度 最高的城市之一。香港为了减少交通用地需求,采取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严格控制个体交通的策略。为了控制私人车辆拥有量,政府大幅度提高私人车辆的登记税和驾驶执照费,增加私人车辆的油料税率,对一些区域实行收费出行通行制度。停车场设罝成为控制汽车数量的妙方,娱乐设施高楼大厦不配建停车场、住宅区停车场泊位很少都成为限制个体交通的配套措施。香港对路边停车有选择地限制,由于车辆数维持在了可接受的水平,故对停车位需求采取了尽量满足需要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