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环境的彩响
社会文化背景是社会舆论、社会心理等的形成基础。对于汽车文明而言,享受者除了购车 费、燃油费、养路费之外,还有很大的外部成本,这些外部成本包括空气与噪声污染、静态交通占地及动态交通占地比重相对较大等。如果不注意对这些领域的成本合理分担问题,由于外部成本为全社会承担,将导致对这些方面消耗量过大,从而形成整个社会经济方面的不良局 面。
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之处是:
通过对汽车使用者的合理征税,募集环保资金与道路建设资金;通过对车辆购置者与土地开发者的泊车位的要求,以确保静态交通用地。
今天,在中国大力倡导发展小汽车的时候,公众的心理预期及对购车者应承担费用的看法并未达到这样的水准。从发展的持续性要求而言,采取外部成本内部化的方法是合理而又必要的,但是整个社会并未在此亊上达成共识。表现在许多单位不仅外来车辆无处可停,即使本单位车辆也无处可停;许多建筑物的所有者通过种种手段将停车用地挤占挪用,自己又到处乱停车或对城市交通管理意见甚多。在许多新兴的居民小区,一些居民私家车占用了小区的大量活动空间而无需付费,有车阶层与无车阶层对小区内土地使用方案存在很大矛盾,并往往会成为邻里矛盾的导火索。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作为社会精华的知识阶层与政府组织应注意对民众的启蒙工作,引导社会舆论的正确方向,但目前作的很少(或许由于利益冲突的原因)。当前的这种社会环境氛围,造成了汽车发展的极大隐患,政府鼓励发展私家车,民众也有购车热情,但对于如此人口众多的国家而言,交通用地与由于汽车发展而造成的环境问题无人真正地能有所作为,从而放任这些与汽车发展同步的负作用影响逐步扩大,这与南非等国家倡导的有车必有停车场、未雨绸缪的发展理念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带头 尽快对民众开展工作。这样一来,或许我国汽车化的速度会有所下降,但从长远而言,将会是 对我国发展汽车工业的真正福音。
2.停放车管理对需求的影响
我国政府对停放车管理的政出多门,时严时紧,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这对停放车市场的形成、民众停放车意识的养成、停放车用地的保障等方面都有巨大的负作用。以西安市为例, 一方面火车站、东大街等闹市区民众普遍感觉无处停车,另一方面,这些地方的对公众开放的收费停车库使用效率却极低。停车难与停车设施空闲在当前同时存在,这种现象的解决,必须建立在疏——提供统一价位的、方便的收费停车设施与堵——严格违章停车管理与处罚相结合的策略之上,否则,对停车需求与市场方面将会有十分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