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所有者可能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私人,在具体实施中事实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公费,另一类是自费(包含使用费,按某一规则承包使用的公车)。对于公费来说,由于实报实销,故对停车收费很少考虑,主要关心的是停车是否方便。对于自费车辆来说,由于受经济制约,故对停车收费比较敏感,会选择开车适宜去的地点,否则,也可能采用其它出行方式。 因此,停车需求与其工作性质有关。
作为上下班出行,一般有自备车位时,出行比较固定,而当上下班途中或者停车有不便之处,如果其它替代方式更为合算时,一般会不开车去。而在娱乐、宴请、购物、旅游等出行时,由于出行者心态比较放松,更加关注在这一过程中的享受,一般会更倾向于开车去,因此其出行目的将停车设施便利性也作为考虑因素之一。公务出行一般与车主在所属单位或部门的利益地位有关,在有必要显示本人的成就时,一般基于交通条件的需求特性分析。采用小汽车方式出行与否,与前往目的地途中道路的通畅性及目的地的停车条件直接相关。如果道路拥堵,或者对道路通行实施收费,或者停车不便,或者停车收费高,都会使出行者考虑是否自己开车去。 如果交通条件较好时,一般车主会选择开车前往。交通条件对小汽车出行的选择有密切关系,车主在选择时一般会同时考虑本人的时间价值、支付能力及本次出行中所要表现出的成就程度。
(1)停车价格
尽管一些公车会对停车收费价格不敏感,但也不会选择停车收费越高越愿意在该处停车的结果。对于自费车辆,显然会考虑价格问题。如果停车收费10元,而打的来回也要10元,考虑到打的节省的车辆使用费,有一部分人就会选择打的而不是自己开车。因此,停车符合价格上升,需求减少的需求规律。同样地,从供给角度考虑,如果停车场的收益上升也会促使有更多的人愿意提供停车用地,故它也符合供给规律。特别地,当停车场不收费,也没有其它收益时,从经济利益出发,土地使用权所有者往往会将之用途改变。
(2)投入价格
对停车设施来说,其使用条件的获得一般是采用经济手段得到的。而土地作为一种特殊
商品,它本身是有一定的价值的。因此,投入停车设施建设的费用与其收入是相关的,停车场投入大小与停车量的多少是相关的。如果费用增加,也会影响停车供应量。
(3)个人收入
如果车辆所有者收入减少,那么他(她)的总支出也必需减少才能实现收入平衡。此时,选择小汽车出行的次数也会减少;为了降低开支,往往会选择乘坐公共汽车,这样,停车需求就会 降低。因此,停车属于正常商品的范畴。
(4)个人嗜好
如果仅从出行机动性来讲,使用出租车往往较购置自有车更为便宜。如不限制,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人们仍选择购置车辆。这是因为自有车辆能更好的满足个人对舒适、方便、个人 风格的追求,另外一点,它还能更好的满足个人对成就感的追求。因此,在对小汽车交通分析时,只从经济角度分析公交、出租车与个人车辆使用的经济性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从个人收入及可用于车辆开支的多少来着手分析小汽车的需求量。对个人消费来说,人们追求的基本 条件是衣、食、住,在这几方面满足以后,人们往往会愿意投入大量的资金追求出行的便利舒适。
(5)预期
对于小汽车市场的预期,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当前对小汽车消费的数量。由于预估到中国入世已成事实,故许多发达地区的消费者不愿购置性能价格比处于劣势的国产汽车,而翘首等待中国入世后购置进口汽车。而对停车设施供给最的预期也会影响人们对停车场的投入。停车泊位紧缺,而没有泊位无法购车,将会促使停车用地的增加及停车设施建设技术的提高。
(6)需求弹性
弹性是指需求量或供给量对其决定因素中某一种的反应程度的衡量。由于小汽车购置量及停车收费对购车者及车辆使用者反应很大,因此,停车需求是富有弹性的。事实上,今天中国的小汽车还是某些富有者阶层的奢侈品,因此其弹性很大。